- 最新消息 / NEW
最新消息 / NEW
2018.09.19
「自主防災 家園常在-台灣天然災害潛勢公開資訊與自主防災」出版
主編:鄭錦桐
執行編輯:李璟芳
作者:曹鼎志/謝寶珊/李璟芳/顏銀桐/謝銘哲/沈哲緯/林伯勳/邵國士
近年來氣候變遷改寫了臺灣既有之降雨型態,驟發性的短延時強降雨,導致山區邊坡與都會區排水系統不勝負荷,以致於梅雨季節或夏季對流雨發生後旋即造成山崩與淹水災況。近年來,臺灣人口密集化後逐漸往六大都會區群聚,首先面臨的即是居住空間不足的問題,因此都會區周緣山坡地之開發行為也日趨熱絡,開發程度與速度皆高於其它鄉鎮。惟一旦發生區域型之大規模天然災害,其所衍生之人口傷亡、基礎建設危害與經濟損失風險相對提高。特別是兩種不同情境之天然災害如同時加乘作用( 如颱風與洪水、或地震後之豪雨侵襲),直接受災範圍與間接社經影響層面難以估計。
如何傾注公部門、學研及產業界之力,針對政府公開之防災資料進行加值運用,落實災前自主檢查與整備,以便於災中從容應變,並在災後迅速復原,最小化災害侵襲過程中所肇生之生命與經濟損失,儼然成為當前重要的防災課題。本書將從臺灣獨特之地理條件與常見災害特性分野( 第一章),引領讀者踏入認識自然災害之門;當中涵蓋了最為常見之三類災害:地震、颱風與坡地災害( 山崩及土石流)。再者,瞭解歷史上臺灣重大天然災害的發生歷程與影響層面( 第二章),將有助於這塊土地的子民,學習釐清災害成因,研擬未來因應對策與之共處。第三章則透過政府主管天然災害機關之開放資料盤點,知悉各類災害潛勢圖之建置原理與圖資闡述意涵,進而介紹常用之防災資訊網平台及已上線行動APP,供普羅大眾於災害來臨時,預判身處環境可能遭遇之潛在危害。「防災重於救災、離災優於減災」是政府於深耕防災教育推廣下的重要觀念,除了平時保持災害危機意識外,如何從日常生活中建構安全的離災環境與避難資源整備,並留意身旁可能之危安因子,正是本書第四章所要闡述的範疇。惟當災害無可避免時,面對不同的災害類型與致災特性,預先進行災前的減災改善手段將顯得格外重要,其中包含了硬體為主的工程手段與非工程之柔性手段。柔性手段包含教育宣導與軟體模式開發,若能有效落實,其面狀擴散所收成效遠遠大於硬體之單點防護( 第五章)。